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厌学专题 -> 详细信息

人间不值得?丧,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好事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7日  点击数:

人间不值得?丧,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好事

文/李颖

这几年“丧文化”席卷而来,铺天盖地的“丧”占据着各大网络平台。大家宣泄着自己的消极心情,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呢?如何终结丧文化成了现在年轻人的一大难题。

简单地说,“丧”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应该看到,阶层流动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正是中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户籍政策、高房价、不甚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等,已成为个人发展的重大阻碍,有房有车有户口式的成功看上去遥不可及。遥不可及就算了,可即便想安安分分过点小确幸生活,也不是那么顺心,现实生活中令人心塞的事情还真不少:经济下行背景下的裁员危机;工作压力大,每天各种加班各种应酬;相亲市场上的物质化、功利化……

一方面,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自嘲”也是促成“丧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嘲,指的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嘲弄自身的缺点或者特点,从而达到社交的目的。这既是一种语言策略,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社交手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自我的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受到环境熏陶,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而理想自我则与之相反,指个体竟有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一年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我的理想化形象。

由于种种原因,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当自身能力无法满足自我期待时,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类必然会产生焦虑,而自嘲,就是对抗焦虑的自我防御手段之一。

为了避免他人对自己的看轻,主体往往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这种带有攻击性质的自我评价或放大显示,或避重就轻,往往是不客观的。而主体通过这样的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其他人的嘴”的效果,减轻可能到来的极大痛苦。

我们不必妖魔化丧文化。丧文化其实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但我们的确该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倾向同样值得警惕,即美化丧文化,刻意强调丧文化的某些正面意义,诸如解构成功学云云。任何负面的潮流,都有其正面的部分,就像不走的钟,每天都有两个准确的时刻。如果评论的角度是对错五五开,那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评论的判断价值就失效了。就笔者看来,我们应对丧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

的确,房价很高、工作很累、工资很低,这一代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不过,并不存在一个开关,一摁下去,所有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任何难题的克服都需要过程,如果我们不幸地要经历这个过程,除了一“丧”到底,也可以去承担它,并努力改变它。你可以成为祛除社会痼疾、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可以政治冷漠、不求上进、死气沉沉,将社会问题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可变更的存在,将此刻短暂的安逸和美好极大化为一种终极追求。而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你会不会变得更好,就在于这一念之间。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7日
相关青少年专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