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症 -> 疑难杂症 -> 详细信息

疑难杂症

你处在心理行业“鄙视链”的哪一环?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1日  点击数:

你处在心理行业“鄙视链”的哪一环?

文/李颖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钱钟书《围城》

“鄙视链”无处不在。看英剧的鄙视看韩剧的,有对象的鄙视单身人士,家里有房鄙视没房的……虽然心理行业也研究“鄙视”这一情绪,但我们依旧逃不过“鄙视链”这个环。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鄙视链了。

在中国,目前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就业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正规医学院毕业的精神科医师,另一类则是通过各种培训和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认证的社会人士。虽然同样以拯救患者为己任,但貌似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并不愿意与咨询师混为一谈。

在进入心理行业之前,我曾陪同家里老人到医院的精神科看过失眠问题,当我试探着问坐在对面飞速写着病例的医生是否要做个心理咨询的时候,他抬都不抬眼就说了句“心理咨询都是骗人的!”。吓得我只好把接下来的问题生生噎进肚子里。


直到后来,我和一位精神科医生成了好友才明白他们这么热衷于“diss”心理咨询师的原因。除了咨询师稂莠不齐影响精神科医生口碑以外,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是学了将近10年,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做诊断治疗的,而咨询师拿证只要十天。”

每一条“鄙视链”的形成,其实都是不平等姿态的表达,心理学行业也不例外。例如精神科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总喜欢以测试结果评判患者的精神状态,通过开药来治疗,觉得自己的评判有据可依,对症下药也更为精准,觉得心理咨询流于表面无法量化等等。心理咨询师接手的个案中,也常常听到来访者的抱怨——医生都不会听我的想法,只会给我开药云云。

其实,在心理行业已然发展成熟的国外,心理咨询师常常和精神科医生协同工作,从两个方面同时支持来访者(患者)的治疗工作。但这个景象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出现,着实令人可惜。这种状态有可能跟“嫉妒”这一情绪相关。

很多时候,嫉妒并不是因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是源于某种被破坏的优越感,并生出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嫉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能让你比我更行,就算你行,我也不承认”。嫉妒往往不能科学、正确地看待他人取得的成绩。嫉妒虽然影响了别人,但伤害最大的却是自己和整个行业。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相互“鄙视”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鄙视链”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响应,与人们找寻群体支持、发泄负面情绪有关。通过谈笑间的相互“鄙视”不仅能舒缓在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更能强化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联系,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共同合作的机遇或许就在眼前。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虽然我们暂时无法呆在同一个战壕里,但起码可以携起手来共同谴责那些“泡学”、“MV/PU理论”之类愚蠢的伪心理学!

作为咨询师,你对精神科医生是怎么看的呢?希望你能写下几句感想告诉我们~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1日
相关疑难杂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