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理时评 -> 详细信息

心理时评

俄罗斯死亡游戏蓝鲸:心理暗示究竟有多恐怖?

来源:上海心灵花园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2日  点击数:

俄罗斯死亡游戏蓝鲸:心理暗示究竟有多恐怖? 

文/李颖

今年三月份,消失已久的蓝鲸游戏卷土重来,造成了三次自杀事件的发生。

蓝鲸游戏是由一个叫菲利普的俄罗斯人在2015年发明的,具媒体统计,到现在为止已经酿成了上百起自杀惨剧。

那么俄罗斯死亡游戏蓝鲸究竟是什么呢?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将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拖入死亡泥潭的呢?

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指派的各种自虐任务,最终以自杀结束,而一旦选择开始这个游戏,就不能退出。

下面我就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来翻译举例:

2. 4:20起床,看恐怖电影;

21. 在Skype上和鲸鱼谈话;

26. 自己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她;

29.宣誓自己是一头鲸鱼;

之后的每天都要按照指示看恐怖电影、自残、和鲸鱼对话。

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这些步骤可以看出,这50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是以剥夺睡眠、打乱生理节奏为基础,再加上强制性接触恐怖信息,逐渐让参与者脱离正常生活,并对自残、自杀等行为感到麻木,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一步一步将他们诱导至自杀的深渊。

2013年,俄罗斯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有个结论:比起1980年代中期的苏联,如今的俄罗斯人的侵略性和傲慢,数据上长了三倍。俄罗斯家庭里1/4存在家庭暴力。

心理学家安德烈-尤列维奇说,媒体无休止地播放名人们高不可攀的生活,年轻一代感到没指望,于是产生破坏欲。这种破坏欲不仅向外,更是形成了对自我的攻击。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之后,俄罗斯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完全割裂的。他们没有过去的光荣可缅怀,没有未来的安全感可以期待。所以他们才会以像蓝鲸游戏这样过激的、追求极限的方式来取乐。

 而从这50个任务中,我察觉到蓝鲸的发明者可能有着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都知道,心态会影响行为,行为也能反过来影响人的态度。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内心的观念和自身行为以及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三者互相影响。自杀“游戏”发起人先通过打击参与者的自尊(通过辱骂、贬损等方式)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再通过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小任务让参与者从内心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行为。同时每个任务都留下了照片作为参与者行为的实物证明。于是,素来被教导珍爱生命的游戏参与者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相协调,只能在自残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

而将这个游戏的参与模式定为社群而不是独自一人,则是利用了从众心理。在一个群体中,人们总是善于找到并不自觉的服从这个群体所制定的规范。在蓝鲸游戏的社群里,青少年们共享着由群主制定的“社会规范”,通过服从这个“规范”,他们有了“我是某类人”的集体归属感。在他们自残时,总有一个同伴在旁边观看。离经叛道的行为随即有了表演感,似乎成了小众的行为艺术。而通过示范,观看者也会觉得这些行为没那么可怕,进而心安理得地进行效仿。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网络上也发起了“反蓝鲸”的活动,旨在帮助那些走向自杀的游戏实践者停止游戏,并帮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我们在谴责这一诡异游戏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毕竟正处于迷茫期的他们,精神防线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上海心灵花园【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 来源网址:上海心灵花园
  •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2日
相关心理时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