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理时评 -> 详细信息

心理时评

缺乏认同感——狂热粉丝情结的精神内核

来源:http://m.soulgarden.cn/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1日  点击数:

缺乏认同感——狂热粉丝情结的精神内核

文/李颖

时隔几年,迪士尼小镇再一次被挤的水泄不通。但和第一次为了尝新鲜轧闹忙前去的上海游客不同,这次在迪士尼小镇频刷存在感的,是“漫威”电影系列的狂热粉丝们。

为了见一次偶像,可以连着三十小时排队不吃不喝不睡,从全国各地赶来与保安发生肢体冲突,围追堵截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让我们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能让粉丝如此执着地“爱”着一个偶像呢?

“认同”是粉丝情结的心理根源所在。当今社会,认同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政治、文化以及心理上的主流议题。

威廉詹姆斯这样描绘“认同”一一当这种情形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会感到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

普通人获得认同的渠道总是差不多,学业、事业的反馈,家人、朋友的认可……当在这些方面收获的认同不能满足个人时,偶像也许是一个寄托精神的好去处。以“我”为圆心,“我”怎样看待偶像,粉丝的新身份使我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自我的深度感和内向感;“我”如何在粉丝群体中自处,接纳新的群体身份,又带来了归属感与位置感。而偶像明星天然具有生理美学的至高优势或后天习得的过人技能,使得粉丝愿意同他们建立情感联系,向他们模仿、内化并形成新的自己——哪怕只是在嘴上标榜一句呢。

而作为最真切的认同方式,为偶像消费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粉丝身份的标记。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与表达。

梁文道曾说,“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宣泄感情或建立社会联系,甚至融入粉丝群体等原因,粉丝们不吝为偶像一掷千金。较为理智者还会审时度势,适度消费;而狂热粉丝也甘愿付出哪怕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的代价,进行官方商品及其他各种消费。这也为文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额外市场,他们不仅经常购买大众文化的产品,为文化市场提供着免费的趋势和偏好的反馈,甚至可以通过互动直接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不再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行为的意识形态,其本身已然变成一种经济行为,甚至是所有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国内粉丝学者杨玲认为,粉丝既是明星品牌的创造者,他们的情感强度和持久度也直接决定着品牌的经济价值。

英国学者克里斯罗杰克指出:“对于这个世界上结构的不平等,宗教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式,即向真正的信徒许诺永恒的生命。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得救的盛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

当代很多国人并没有宗教信仰,我国又缺乏狂欢传统,面对传统认同力量的缺失,情感和压力无处宣泄,偶像和粉丝群体的仪式感正为之创造了一个可以忠于自己的空间。同时,快感追求和政治冷漠被称为当代社会文化后果的双生儿。一方面是消费领域和娱乐领域的开放,以及媒体为进入、参与这个领域提供的便捷;另一方面则是大众在政治领域,以及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参与依然存在相当大的限制。这样,被限制了的大众的政治参与欲望,转移到娱乐消费领域,也表现为对娱乐事物高度热情与广泛介入。

有学者认为,粉丝身份已然超越了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以共同的偶像为精神领袖,他们之间热烈交谈、制作并传播与偶像有关的视音频作品,“传达了粉丝群体的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实现群体文化的认同和互相感染,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激发了潜藏的情绪,形成群体思想凝聚和行为一致……在对偶像的狂热崇拜和粉友的互动中获得了归属感、肯定和满足,能够通过特殊的话语体系来确认彼此的身份”。在“为偶像做贡献”的英雄主义情结驱动下,互联网时代的粉丝们可以构筑起崭新的虚拟身份,在“我的微博”、“我的主页”……等一系列前缀为“我的”的舞台上分享爱好、兴趣、品味,积极地告诉世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喜欢乃至崇拜偶像本身无可指摘。但如果这份狂热的爱意影响到自身与他人的生活,让自己痛苦而不自知,陷入情绪的沼泽,就需要各位粉丝好好思考这种冲动的情绪是福还是祸了。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 来源网址:http://m.soulgarden.cn/
  •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1日
相关心理时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